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微信号:shijichuanmei520

编导文艺常识之戏剧基础知识

发布时间:2014-3-3

  戏剧是一种表演艺术,特点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有一定情节的故事。在中国,戏剧是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的总称;而西方,戏剧仅指话剧。世界各国戏剧都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逐渐发展成由文学、表演、美术、音乐等多种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情节,构成戏剧性,反映社会生活,达到教育观众的目的,并使观众获得美的享受。

  戏剧分类

  按表现手段分,可分为话剧(以人物对话为主,兼有动作等),哑剧(不用台词,而纯靠动作表情),歌剧(以人物歌唱为主,兼及对白、动作),舞剧(以舞蹈语汇为主,兼及音乐、哑剧),歌舞剧(兼有歌剧、舞剧特点),芭蕾舞剧(用芭蕾舞语汇来塑造人物);

  按篇幅场幕分,可分为小品(片段剧、微型剧、袖珍剧),独幕剧,多幕剧、连台本戏等;

  按风格基调分,可分为正剧、悲剧、喜剧、讽刺剧、闹剧、荒诞剧、悲喜剧、轻喜剧等;

  按题材内容分,可分为儿童剧、爱情剧、神话(童话)剧、侦探剧、寓言剧、社会问题剧、课本剧、活报剧;

  按传媒手段分,可加上广播剧、电视剧、案头剧(仅供阅读,不供演出);

  此外,还有一部分戏剧不由人扮演角色,而由人操纵像人的东西在前台表演。主要是木偶戏,也叫“傀儡戏”,包括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以及人和木偶合演的木偶戏。另有中国的皮影戏。

  悲喜剧

  悲剧常以正面人物的失败、不幸、死亡为结局,以悲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不幸遭遇、催人泪下的剧场效果而取胜。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悲剧写“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以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古希腊悲剧着意在“严肃”,而不在“悲”。起源于民间歌舞。取材a9a多半取自《荷马史诗》,通过神话和英雄传说反映当时的社会制度。

  喜剧又称“搞笑剧”,以幽默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夸张的手法制造笑料,以惹人发笑的剧场效果取胜。喜剧冲突的解决较轻快,常以正面人物的胜利为结局。正如鲁迅说的,喜剧就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喜剧又可分为多种。讽刺喜剧重在嘲笑、鞭笞丑恶现象,以批判、揭露为主,如《钦差大臣》。抒情喜剧又叫轻喜剧,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利用误会巧合等手法,歌颂美好的生活,如《仲夏夜之梦》。闹剧是喜剧中手法更为夸张的一种,充满打闹、起哄的场面,剧场效果十分强烈。悲剧和喜剧并不局限于戏剧,小说、电影、电视都可出现类似的情节和效果。

  兼有悲剧和喜剧特点的戏剧叫悲喜剧,通常有悲惨的遭遇,但最终有圆满的结局。除悲剧和喜剧以外的其他戏剧,都可称之为正剧。

  戏剧机构的分类

  闭锁式:主要的特点是出场人物少,剧情展开的时间、地点高度集中,基本符合“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的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情从临近高潮的地方开始,以前的是用回叙的手法融合到剧情发展中。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曹禺的《雷雨》等。长处是集中统一,有环环相扣,容易取得戏剧性的效果。

  开放式: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展开剧情,人物较多,剧情展开的时间较长,场景富于变化,情节更为丰富、曲折。可以没有回叙的成分。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老舍的《茶馆》曹禺的《原野》等。长处是有头有尾,把戏剧情节原原本本的表现在舞台上,能容纳较广的生活材料。

  人像展览式:以片段展示众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为主要目的,如曹禺的《日出》。

  常见的戏剧术语

  剧中人所说的话叫台词,其中相互对话叫对白,一人自言自语叫独白,假设其他角色在场而未听见、表达心里活动的话叫旁白(戏曲中称“打背拱”,电影电视中常用画外音表达)。台词字面之外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未尽之言叫潜台词,它不讲出来,但要让观众听出真意来。

  戏剧冲突:社会生活矛盾冲突在戏剧艺术中集中而概括的反映,是构成戏剧的根本的因素。作品总是通过冲突的提出、展开和解决而得到完成。有冲突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进而体现剧本的主题。最早从美学上提出这一理论的是黑格尔。随后,法国的布伦退尔有提出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由于戏剧情节结构不同,冲突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戏剧高潮:戏剧冲突进入最紧张、尖锐、激烈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段戏,是决定人物命运或事情成败的关键性阶段。通常出现在全剧的后半部。这时主要人物的性格、作品的主题等均能得到较充分的展现。如《雷雨》中大雨之夜,繁漪失去理智,拦阻周萍四凤离家,侍萍真实身份被不明就里的周朴园揭开那场戏就是全剧本的最高潮。《樱桃园》中拍卖樱桃园那天家中举行舞会的那场戏就是全剧人物内心转化的最高潮。

  戏剧作品和演出中的段落叫幕或场,按剧情发展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变化、转换而划分,常以舞台上幕布的关合、拉开为标志,故称“幕”,现也常用灯光转暗换景来进行。一幕戏即标志着剧情发展了一个大段落。较小的幕也可叫“场”。场表示大段落中时间的间隔或场景的变换。有些多幕剧的前面常有“序幕”,也叫“引子”、“楔子”。通常较短,以引出故事、交代背景为主。结束后又常有“尾声”,以交代事情的结局,常与序幕相呼应。

  演员不依据剧本,或事先未经排练而进行的表演叫即兴表演。演员不论扮演何种性格的角色,都带有演员本人的个性特点,叫本色表演,这种演员称本色演员。与此相对,演员能着重体现角色的性格特征,角色与演员二者之间的性格相差很远,叫性格化表演,这种演员称性格化演员。

  演员不借助实物(实景、实道具),而纯粹靠动作表演,能让观众想象出实物,这种动作叫虚拟动作。演员的有些动作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经过艺术夸张,成为一种规范的套路,这种动作叫程式化动作。

  舞台美术简称舞美,包括戏剧、音乐、曲艺、舞蹈、电影、电视中的美术活动(布景、灯光、人物造型、化妆、道具)。这些部门实际上也是为演员的表演艺术服务的,它是戏剧艺术的综合成分之一。它们在舞台上都只能隶属于表演的。

  布景的作用:第一,作为戏剧空间的构成因素,主要是表现出剧中人物生活、活动的具体场景。第二,作为主人公命运或性格的暗示与烘托。第三,为整部作品的风格和意图提供基调和气氛。布景应该是一个戏的内在意识、情感的外现。对于上述作用的不同强调,可以使一部作品在舞台上出现完全不同的布景设计,形成不同的风格和色彩。

  灯光的作用:第一,灯光满足观众的视觉要求,即看得见。它不但让观众看清,还能强调、集中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使导演的意图得以实现。在舞台上,一个聚光灯的运用往往比一个角色的大喊大叫还能吸引人,这就是灯光的指示作用。第二,灯光是创造舞台时间的直接手段。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从清晨到午夜,灯光都是最佳利用的工具。借助灯光的处理,甚至可以表现几秒钟到几十年的自然变换和时间变迁。它甚至是任务心理时间的揭示手段。一种固定的光亮,可以是人物进入某种状态的说明,甚至可能是人物出现幻觉的前奏。第三,灯光可以影响舞台演出的节奏。强光、弱光、逆光、顺光、闪烁的光或不同色彩的光,它们在舞台上的出现,可以直接在观众心理造成强烈或舒缓的节奏。这一点在现代戏剧中到处可见。第四,灯光往往表现天气和景物的手段。不管是阳光灿烂、大雨倾盆还是繁星与春水都可以借助光影表现在舞台上,甚至像森林这样的环境也可以用光柱暗示出来。第五,灯光师创造舞台气氛、展示人物情绪、提高舞台感染力的手段。舞台上被灯光铺绿或者铺红,光线由强转弱明显的具有渲染作用。

  道具:道具四舞美中的另一种造型成分。它可以是环境陈设的一部分,是布景的延伸,是表现人物生活环境的因素。此外,也应注意一种无实物的道具,它是随着演员的姿态产生于观众脑海里的一种想象。例如中国戏曲中就以马鞭来代替战马。

  服装:服装作为舞台形象的辅助手段,从最早为人物增加视觉上的美感,到后来为人物塑造服务;从为人物提供外部造型特征,直到现在成为某些戏剧演出中创作者情绪的直接流露。

  化妆:早期的化妆就是面具(同脸谱),这种方式使观众在较远的地方看清演员的外部特征,分清角色。目的:第一,为了消没演员的面目特点,使其向剧中的角色靠拢。其二,强调演员的身份,使其从普通人中脱离出来。

  音乐起的作用可分为两种。第一是烘托性音乐,常为某一个具体的戏剧场面所用,使得创作者所预期的情绪效果得到加强和扩展。导致场面情节、气氛的暂时停滞,使观众的感受得到回味和深化,情绪得以强调。第二揭示性的音乐,它起的是对人物行为或戏剧场面潜在的内容的揭示作用。场面中的人物关系可能很紧张的,而这时音乐的旋律却是舒展的;场面的情况可能是阴暗的,而音乐的旋律却充满阳光。这种对立的感觉是对人物内心状态的揭示,是对人物的内心积存的情感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把握音乐的描写能力,会使剧本产生更加良好的艺术效果。无论是哪种音乐,其主要目的都是帮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场面、人物、情节,而不是脱离这种总体的效果,否则便会对演出的总体效果产生破坏。

  音响:使得环境具体,也使得环境逼真,还能起到描写人物内心,反映人物情绪的作用,也同音乐一样可以起到烘托舞台气氛的作用。另有一种舞台有声源音响,它不只是效果声,同时也是人物的心声,是一种描写人物内心手段或者说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人物动作的内在成分。

  导演:导演的工作当然是围绕着演员的表演艺术而展开的。他既应该善于引导每个演员进入角色,又应该能够把众多演员的创作组织成和谐的整体。同时导演也要考虑演员的舞台调度,考虑演员的形体姿态,考虑演员表演环境的创造(灯光、背景、色彩、音响,等等)。

  场面调度,也叫舞台调度,指角色在舞台上的位置要符合规定情景,又要便于观众观看,使整个舞台画面达到最佳状态。电影的场面调度还包括摄影机的距离、角度和运动,它与角色、背景的配合。

  一般写实的室内景只有左、后、右三面布景墙,被称为三堵墙。沿台口的一面当然不能设置墙,否则观众无法观看,这堵虚拟的墙被称作第四堵墙。

  三一律,是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规则,指剧种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三者必须完整单一,每剧限写发生在一天之内、同一地点的单一情节的故事。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莫里哀。这种规则有利于剧作情节简练集中,但作为清规戒律,却束缚了戏剧的发展。18世纪以后,三一律逐步被打破。

>>>上一条:编导艺考文学常识考试大纲>>>下一条:编导文艺常识之中国文学知识